機車與台灣文化(自由時報)
 

機車是台灣最普及的交通工具之一,全台灣有一千三百六十八萬輛機車,即每一百人有六十輛,普及率甚高。機車大行其道,因其便捷、靈活、對個人而言經濟又省時,在台灣戰後經濟發展過程中,機車取代腳踏車,成為最普羅的通勤及日常生活交通工具。特別是台北市以外的地方,捷運及公車未能蔚成網絡有效運作,北中南五個都會區皆然,昔日肩負鄉間大眾運輸的客運、小火車尤成絕響,機車乃成最普遍的代步工具。即使台北市,仍有至少九十五萬輛機車穿梭街頭,既凸顯機車廣受人們倚重,也襯托台北尚待蛻變為先進國家的首善之都;連越南河內都打算十年內市中心全面禁行機車。

交通傷亡機車占大宗 賀陳旦:將強化大學生騎車安全(聯合報)
 

賀陳旦說,國內交通傷亡以機車最嚴重,交通部將強化大學生騎乘機車安全、落實中小學交通安全教育。

借鑑壅塞商機 機車經濟行不行?(聯合報)
 

Uber在台載客、送外賣引起熱議,台灣機車版的「LetsRide」也迅速在大台北擴張,學者、市府都提醒重視;同屬機車高密度的印尼雅加達,「Go-Jek」計程機車有綠色制服、安全帽及智慧型手機,用App預訂,統一收費,似可參考。

機車上重陽橋 可直接左迴轉(中國時報)
 

三重區環河北路經自強路5段往重陽橋匝道,每天上班尖峰時段有許多機車在仁義街口違規待轉,甚至占據斑馬線及馬路,既危險也嚴重干擾行人通行及其他方向車流行進,交通局日前開闢專用道後,機車可直接左迴轉上重陽橋,不再像過去一樣需爭道違規擠進路口才能上橋。

機車視線死角有解!安全帽內建盲點偵測系統!(自由時報)
 

機車相較於汽車來說危險度更高,因此各大車廠都積極開發各項安全系統,但大部分都僅是概念產品,距離量產還有一段路要走,而今年機車界最高殿堂「米蘭車展」上,安全帽大廠HJC 卻準備將安全科技實際商品化,讓安全帽內建BSD 盲點偵測系統,令騎士的後方更有保障。

研究:機車追撞事故 多發生在左側車門(中央通訊社)
 

台北醫學大學今天公布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機車追撞轎車車門的事故中,高達85%發生在左側車門,「向右開或向左開,命運大不同。」
 

Gogoro最強對手來了!機車始祖Vespa電動車現身(ETtoday)
 

早在1946年,Vespa就推出史上第一部「速克達」機車,徹底改變當代機車樣貌,也讓Vespa成為70年不敗的經典神話;時至今日,Vespa並未因為「始祖」的身分,就放棄創新腳步,反而在此次米蘭車展上,推出品牌首款電動機車,揭露邁向未來的最新進展。

電動機車2018緊箍咒 小廠藍瘦香菇(工商時報)
 

工業局逐年緊縮電動機車補助大門,設下2018年起,動力鋰電池必須達100%國產化的超高補助門檻,業者認為,動力鋰電池國產化的沉重壓力,不該由電動機車業者來揹;台灣市場並不具動力鋰電池100%國產化的經濟規模,其他發展電動車產業的先進國家,也未見類似做法,呼籲政府重新考慮。業者哀嚎形同「2018緊箍咒」,台灣電動機車產業將面臨小廠難以生存、產品價格大漲、業者棄守小功率車款等衝擊,不利發展。

國內電動機車熱潮 逐漸成形(工商時報)
 

國內電動機車今年可說是豐收的一年,在Gogoro一年的攻城略地下,銷售數量大幅提升,再加上中華電動二輪車積極拓展銷售平台及與見發先進持續布局租賃市場,使得電動機車的整體市場漸露曙光,甚至也將威脅三大機車廠的動態與布局。

國內電動二輪車在今年逐漸展現熱潮,除了既有的電動(輔助)自行車市場依舊熱絡外,電動機車也在Gogoro從北到南一路建置下來與中華汽車打進中華電信銷售平台,再加上向來盤據高雄屏東及觀光景點租賃的見發先進公司不斷擴展觸角,使得國內電動機車市場已嗅到一絲絲的火藥味。向來隔岸觀火的國內三大機車廠,必要的跟進措施似乎也正在醞釀中。

而要壯大國內電動機車推動與發展,還是有些困境須解決,明年電動機車的國產化補助將進入變化期,整車廠對於電池芯的疑慮也必須有所抉擇,是否會影響整體布局尚待觀察。另外,環保署下放各地方環保局的補助,因各縣市地方環保局的處理態度不一也將影響銷售;定調後的電池交換系統是否能大量鋪設與民眾全面使用的方便性及接受度,都需要業者與政府積極解決。

機車傷亡車禍比汽車高 年輕人肇事多(聯合新聞網)
 

屏東縣的車禍死亡人數今年可望降至百人以下,縣警局今天再宣導騎機車戴安全帽,因為機車傷亡車禍比汽車高,又以18至24歲的肇事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