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自行車產值快速成長 經部:今年可望突破百億(經濟日報)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今(5)日公布的最新調查發現,我國電動自行車2017年的產值已達72.8億元,創歷年新高,年增76.5%。而今年1至6月產值則為60.6億元,年增74.4%,成長相當快速,預期今年的產值可望突破100億元,再攀新高。 經濟部統計處指出,電動自行車產值迭創新高,我國為全球自行車生產大國,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及節能減碳的趨勢潮流下,積極開發具低污染、操作簡單、省力及不需駕照等特色的電動自行車,逐漸成為代步工具新的選擇。近年來業者致力於強化品牌行銷與產品技術創新,推升銷售單價逐年走高,平均銷售單價近三年均超過4萬元,加上外銷需求熱絡,使得產值連續三年呈現快速成長。
電動自行車產值 連3年增逾70%(工商時報)
 
電動自行車成台灣新藍海。中華徵信所表示,台灣原本就是自行車生產大國,現在進一步在電動自行車找到創新優勢,電動自行車產值近三年每年成長70%,力道驚人。
 
中華徵信所表示,台廠特別強化品牌行銷與產品技術創新,銷售單價逐年走高,平均銷售單價近三年均超過新台幣4萬元,沒被歐盟認定反傾銷及反補貼,顯示高品質台灣製品可以在國際市場大展身手。
電動自行車 擬推掛牌管理(聯合報)
 

交通部資料顯示,近三年騎乘電動自行車發生事故而死亡的人數共十餘人,近三年受傷人數都超過千人,去年更超過兩千人,但仍未納管,如同交通安全死角。針對電動自行車納管,目前各界有共識,交通部預計年底就會進行草案預告,未來電動自行車上路之前,必須領牌,違規時能「以車追人」開罰。

電動車歐美市場夯翻天 自行車雙雄8月營收雙雙成長(工商 )
 

自行車類股8月營收10日全部出爐,自行車「百元俱樂部」三雄-巨大(9921)、美利達(9914)、桂盟(5306)營收卻呈現兩樣情。其中,成車廠-巨大與美利達,受惠於歐美電動車市場持續熱銷,帶動8月合併營收分別年增逾5%至7%;而零組件廠-桂盟,在營收基期攀高下,8月合併營收則年減近10%。

抽檢兒童自行車 6輛有5輛不合格(聯合報)
 

新北法制局消保官室針對市售兒童自行車進行抽檢,6輛有5輛不符合國家標準,不合格率高達83.3%,消保官今指出,也將檢驗結果移請標檢局。標檢局科長楊禮源指出,將根據商品違規態樣,依商品檢驗法處罰。

中市鼓勵自行車綠能運輸 iBike 600計畫展開(中時 )
 

台中市政府為鼓勵以自行車作為「第一、最後一哩路」交通工具,發揮節能減碳功能,在「自行車369」計畫達標後,推動「iBike 600」計畫,租賃站將在2022年前倍增至600站,讓iBike租借更便利,也讓台中更落實低碳城市精神。

共享經濟窘境 鳳凰自行車告ofo欠款(聯合報)
 
盛極一時的大陸共享經濟繼續面臨困境,兩大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公司之一的ofo,被著名單車品牌上海鳳凰自行車告上法庭,指該公司拖累人民幣6800萬元(約新台幣3億600萬元)款項。
 
據香港01報導,ofo與摩拜是大陸兩大互聯網租賃自行車龍頭,早期大幅擴張,向單車廠大量下訂。但最近市場擴張速度大為放慢,不少城市更出現單車過剩。
自行車生產企業 被拖入倒閉潮 (旺報)
 

曾經被資本瘋狂追逐的風口──共享單車,如今成為「過剩單車」,風停的日子可不好過,然而更不好過的還有自行車生產企業。一年之前,天津市王慶坨鎮,還一度被稱為「中國共用單車生產的第一鎮」。在熱潮過後,曾經紅火的自行車生產企業陷入了倒閉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