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雙雄 搶進歐洲設廠(工商時報)
  打鐵趁熱!自行車雙雄-巨大、美利達積極擴大搶食歐洲電動自行車市場商機,不約而同插旗歐洲投資設廠,就近短鏈供應、直搗黃龍!其中,巨大布局匈牙利投資設廠,而美利達選擇德國設廠。雙雄位於歐洲的電動車新廠,預計分別於2020年上半年與下半年投產,成為挹注雙雄未來營運成長的強大動能。
外貿協會前進首爾 推廣自行車及體育用品產業(中央社)
  外貿協會今天在首爾舉辦2020年「台北國際自行車展」及「台北國際體育用品展」說明會,推廣台灣自行車及體育用品產業,邀請韓國廠商來台參與,進軍國際市場共創商機。   外貿協會首爾台灣貿易中心主任陳國龍表示,台灣與韓國產業合作密切,2018年台灣出口到韓國逾2.5萬輛自行車,總值逾2800萬美元。同期韓國從台灣進口體育用品金額超過4000萬美元,成長6.6%,今年台北國際體育用品展,也首度成立韓國館。
9年4億 台南自行車道已建置660公里(自由時報)
 

南市建置自行車道系統,從二○一○年的三百多公里,至今年的六百六十公里,成長逾一倍,南市交通局昨在市政會議報告成果,九年來投入四億多元,並成立聯合推動小組及修正自行車道建置綱要,打造全市更友善的自行車空間。

遏止違規亂象 電動自行車大稽查(自由時報)
 

全台已有逾三十七萬輛領有審驗合格標章電動自行車,時速上限廿五公里,但許多民眾改裝車輛使超速;據警政署統計,電動自行車肇事件數逐年成長,去年已發生兩千三百三十件事故,造成十死、三千兩百九十二人傷。交通部今年暑假將針對十三縣市進行大規模稽查,除於路邊稽查外,還會針對縣市工業區及風景區周圍販售、租賃電動自行車業者稽查,發現違規情況就會開罰。

貿易戰改變全球供應鏈 捷安特:中國製造時代結束了(自由時報)
 

美中貿易戰興起後,衝擊各大產業的全球供應鏈怖局。全球單車龍頭、以捷安特品牌聞名的巨大集團,去年率先開始將部分產線移出中國,董事長杜綉珍認為「中國製造」及供應鏈全球化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中國共享單車Ofo超悲慘 幾近「無資產」還不出11億欠款(自由時報)
 
中國天津法院本週一裁定,曾經價值超過20億美元、但去年屢傳經營問題的中國共享單車Ofo「基本上沒有資產」,因此無法償還供應商達3600萬美元(約新台幣11.2億元)的巨額債務。
 
《Quartz》報導,中國共享單車公司Ofo於5年前創立,曾在2015年至2018年期間的8輪融資中,籌集超過22億美元,投資者包括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集團,和中國叫車業龍頭滴滴出行。
桂盟吳盈進:電動自行車及補修市場續看好(時報資訊)
 

鏈條大廠桂盟 (5306) 今(20)日股東會,通過配發4.5元現金股利,配發率達60%,連續7年成長。桂盟董事長吳盈進表示,電動自行車與超高階自行車、補修市場的快速增長,以及面對中美貿易衝突,桂盟都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來面對眾多挑戰。

愛地雅波蘭廠電動自行車 訂單滿載(工商時報)
 

成功改造轉型投入中高階電動自行車(E-Bike)代工市場的愛地雅工業公司(8933),由於獲得客戶高度認同,目前已接獲歐洲多家品牌電動自行車廠訂單,歐洲波蘭廠今年(2019)年底前已呈現產能滿載,且隨著電動自行車未來市場持續旺盛的發展趨勢,將計畫對台灣廠、波蘭廠進行產能擴充,因應未來訂單快速成長的生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