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連 電動車題材夯(工商時報)
 

胡連早期以大陸車場為主,近年積極搶進國內電動機車和開發東南亞機車市場,逐漸擺脫過度集中單一產品和市場的問題,且跟隨全球車市復甦,汽車電子需求回溫,法人樂觀看待胡連第四季營運。

車用晶片瘋搶半導體產能 IDM廠要求訂單得下一整年(工商時報)
 

全球半導體產能供不應求,包括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日月光等訂單已排到明年第二季,國際IDM廠產能利用率全線滿載到明年中,隨著近期車用晶片訂單大舉湧現,產能排擠情況明顯惡化,邏輯IC及類比IC交期大幅拉長,包括瑞薩、恩智浦、英飛凌等IDM大廠已宣布漲價5~10%幅度,並要求ODM/OEM廠及系統廠提前在現在完成到明年下半年的晶片下單動作。

需求升溫 巧新上月業績亮眼(工商時報)
 

受惠於主要客戶對於旗下客製化輪圈需求大幅增加,巧新科技8日公布自結11月合併營收5.56億元,月增1.23%、年增29.38%,改寫18個月以來單月營收新高,但累計今年前11月合併營收48.46億元、年減12.38%。

陸車用晶片短缺 中汽協:衝擊明年Q1生產(工商時報)
 
汽車成為產業熱點,但伴隨而來的是市場上對於車用晶片是否短缺的議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汽協)近期證實確實有此情況,並表示可能在2021年首季衝擊部分車企的生產作業。12月初時市場驚傳一汽大眾、上汽大眾等知名車廠因晶片短缺而暫停或降低生產計畫,引發業界緊張。
傳動系統元件廠 11月營運告捷(工商時報)
 

全球傳動、直得、上銀三家傳動系統元件廠,陸續接獲5G相關產業、醫療、半導體或自動化設備業短急單,11月及前11月合併營收全面報佳音,今年營收及獲利可望優於去年,表現優於工具機廠。

華為廣州建研發中心 強攻智慧汽車(工商時報)
 

受到美國制裁後華為手機業務遇阻,並且忍痛出售旗下手機品牌榮耀。外界認為,華為當前將更多資源挪至汽車、電腦、穿戴等產品身上,故與之相關的智慧汽車解決方案、涵蓋華為全產品體系的物聯網系統、涉及新基建項目的雲端與智慧城市成為華為業務規劃藍圖的重中之重。

車王電集團的中港新廠 明年Q3試量產(工商時報)
 

車王電旗下中港新廠,投入預算金額25億元建廠,明年7月取得使用執照與設備安裝,明年第三季試量產,明年12月正式營運,規劃年產能1,700輛電動巴士整車,及底盤三電7,000套。其中,華德將全力參與台灣電動巴士示範型及計劃型補助計畫,並全力拓展國內市場及三電系統外銷。

訂單滿手 晶技Q4營收衝新高(工商時報)
 

5G應用帶動石英元件需求爆發,晶技董事長林萬興表示,訂單能見度已經長達5~7個月,第四季營收有機會創下單季歷史新高,未來因應汽車自駕功能,每台車石英元件用量將增至50~60顆,也因此,明年首季晶技將擴產15%,明年也將投入10多億元開發晶圓級封裝製程。法人則預期,在產能增加與訂單滿載下,明年首季營收將能季增雙位數。

橙的迎接旺季 12月營運喊衝(工商時報)
 

橙的電子受惠進入冬季雪胎密集換裝胎壓偵測器(TPMS)的銷售旺季,來自歐美售服市場(AM)客戶的拉貨力道強勁,看好12月營運表現,認第四季營運可回到疫情前的單季正常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