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CA:台PCB產值今年衝新高(工商時報)
 

台灣電路板協會(TPCA)統計2021年第二季,台商兩岸PCB產業產值達新台幣1,823億元(約65.13億美元),上半年合計達新台幣3,557億元(約126.21億美元),較去年上半年大幅成長19.3%,創下歷年同期新高,TPCA預估第三季產值可望達新台幣1,950億元,全年產值上看新台幣7,738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陸大砍產量 鎂價飆13年高(工商時報)
 

中國為全球最大鎂生產國,在官方大力推動節能減排政策下,多家鎂冶煉廠相繼關閉,導致國際鎂價一路飆升到13年來的高點。鎂是汽車鋁合金的重要成分,價格飆升讓已遭逢晶片短缺的全球汽車行業再遇重擊。

車電營收挹注 5檔被動元件廠吃補(工商時報)
 

業界認為,汽車產品的毛利率不見得高於工業、軍事的應用,但汽車的認證門檻極高,一旦通過查廠、驗證,產能通常可以綁定五~七年,穩定的訂單量、較高的單價,挹注被動元件產業一個穩定而龐大的產能出海口,隨著車電比率拉升,有利於被動元件廠抵抗IT產業的景氣波動。

聯發科攻車電 啟動「黃山計畫 」(工商時報)
 

聯發科看好未來自駕車、電動車市場,並將車用電子部門取名為代號「黃山」。聯發科多媒體事業資深總監熊健透露,聯發科車用產品經過嚴格前裝車用零組件供應鏈測試,且智慧座艙系統更創下全球最快,將以B2C2B模式全力搶食這塊新車用大餅。

時碩今年營收 挑戰兩位數成長(工商時報)
 

精密金屬機械加工大廠時碩汽車零件出貨,雖受豐田等車廠車用晶片短缺而減產或停工影響,但拜電動自行車齒盤等工業產品訂單增長而抵銷衝擊,9月出貨有機會優於去年同期。時碩董事長黃亞興表示,今年營收追求兩位數成長的目標不變。

胡連攜手美商李爾成立合資公司 攻國際車用市場(經濟日報)
 

全球最大汽車內飾系統供應商之一、美商李爾公司(LEAR)與連接器廠胡連共同宣布簽署最終合資協議,將在大陸揚州成立汽車零組件貿易合資公司,藉由產業上下游垂直整合,共同搶攻國際車用市場。

缺貨危機 讓車廠、晶片業變麻吉(工商時報)
 

受全球晶片持續短缺的影響,加上市場普遍認為汽車數位化程度將持續升高,令半導體公司與汽車製造商開始強化合作關係。分析師預期,晶片業者與車廠彼此依賴的程度只會越來越高。

出席白宮會議 台積:積極投入半導體穩定供應(工商時報)
 

為了因應全球半導體產能不足及車用晶片嚴重短缺問題,美國白宮23日再度邀集了包括BMW、戴姆勒等汽車大廠,以及包括蘋果、美光、英特爾、台積電、三星、格芯在內的科技廠商舉行線上會議,共同商討解決對策。而台積電在會後發布聲明表示,會持續積極投入並與供應鏈及客戶合作,以克服全球半導體供應短缺的問題。

穆斯克:晶片危機估明年結束(工商時報)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24日表示,基於目前許多晶片廠正在興建中,重創汽車產業的晶片短缺危機可望在2022年結束。穆斯克在出席義大利科技周的線上活動時樂觀預測,全球晶片缺貨問題,很可能在2022年獲得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