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關稅衝擊/憂汽車慘業 (聯合報)
台美關稅談判進度備受關注,桃園市長表示,若比照日韓模式大幅讓步,將衝擊桃園5大產業,涉及營收1.7兆元、約4500家廠商,近30萬名就業人口,尤其桃園是全台汽車生產重鎮,若進口汽車零關稅,桃園汽車產業會非常淒慘,將向來訪的美國AIT表達,盼美方收斂。
汽零廠 客戶拉貨動能轉強 (工商時報)
汽車零件廠歷經第二季「關稅、匯率雙殺」重創,多家公司獲利遭壓縮甚至陷入虧損,不過隨外部利空逐步淡化,下游車廠拉貨力道自8月起明顯回溫。
鴻海攜三菱 攻日本市場 (經濟日報)
鴻海與三菱FUSO卡車巴士公司(MFTBC)昨(22)日宣布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以鴻海的Model T(大型電巴)與Model U(中型電巴)為基礎,搶攻日本電動巴士市場,這也是鴻海以Model B為三菱汽車代工電動乘用者之後,在電動車市場再下一城,持續擴大版圖。
國產首輛電動商用車 量產 (工商時報)
中華汽車22日於新竹廠舉辦3.5噸電動商用車ET35下線儀式,宣告國內首輛依循經濟部「智慧電動車十加一系統架構」開發完成的車型正式進入量產。由於零件幾乎全由國內供應鏈所提供,下線儀式包括經濟部產發署等單位代表,以及鴻海、士林電機、中華台亞、全興創新、富智捷、儒億等86家協力供應商皆到場參與。
鋼鋁製品加徵50%關稅 波及中鋼下游 (中國時報)
美國商務部19日宣布擴大鋼鋁製品的關稅範圍,將407項新的產品類別納入其中,即日起加徵50%關稅。範圍從汽車零件、家電到滅火器,幾乎所有鋼鋁相關產品無一倖免。據了解,經濟部今(21)日將就適用新稅制產品類別等資訊,公布在網站供業者查詢。
關係解凍 中對印度稀土出口鬆綁 (工商時報)
在川普2.0關稅戰催化下,中印關係有了突破性進展。印度媒體報導,中國外長18日在新德里向印度外長保證,北京將恢復對印度迫切所需的化肥、稀土磁鐵及潛盾機(隧道鑽掘機,TBM)的出口,以緩解印度工業與基礎建設的供應鏈瓶頸,顯示兩國關係正快速回溫。
對等關稅加劇台灣產業M型化 (工商時報)
美國8月7日實施對我國多數輸美貨品,在現有最惠國待遇稅率上再加徵20%關稅,成為企業不可忽視的外部衝擊。不少傳產及廣大的中小企業卻因毛利率低、議價力弱、國際布局有限,面臨營運成本飆升與獲利空間被擠壓的雙重壓力,恐使台灣企業生態加速走向「M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