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昨(28)日表示,國際經濟現況及成長前景轉差,台灣經濟成長速度自第3季起轉為緩和,預計將延續至明年上半年,下半年起可望逐漸恢復成長動能,景氣展望將溫和成長,預測明年經濟成長率為4.51%。
台股受歐債風暴衝擊「跌跌不休」,景氣也恐遭連累而衰退,對此,財政部長李述德和金管會主委陳裕璋昨天在立法院掛保證,政府有足夠能力因應全球「二次衰退」,且國內銀行體質強健,不會出現系統性和流動性風險。李述德和陳裕璋還透露,在全球經濟前景渾沌不明的背景下,現在的確是提出刺激經濟措施的好時機,但不能只靠政府,而要多鼓勵民間投資,參與公共建設,讓充沛的民間資金帶動國家經濟成長。
中國愿同巴方,通過友好協商,妥善處理分歧,推動雙邊經貿合作平穩、持續向前發展。據21世紀經濟報導9月28日報導,巴西9月16日宣布將汽車進口稅率上調30%。奇瑞在48小時內即提起訴訟,最終為企業爭取到了緩沖時間。一家巴西聯邦法院23日宣布批準中國奇瑞汽車一項豁免案:奇瑞可以繼續享受90天的原進口稅率至12月15日。
日本最新一期的《東洋經濟週刊》以「進軍中國從台灣攻起」的封面標題以及長達四十六頁的篇幅,介紹台日合作進軍中國市場的利多,以及在中國活躍的台灣企業。該報導除了分析台灣的經濟實力,並強調兩岸簽署ECFA後非關稅項目將增加,若注意台灣政府的投資方向及ECFA的發展,在新進展的兩岸商業型態之下,可為日本企業帶來莫大的商機。「進軍中國從台灣攻起」的專題報導以「日圓狂飆之下,進軍中國的捷徑是台灣」為副標題,介紹日本企業進軍中國的三大風險:國家政策、事業營運及安全保障。
美國聯準會釋出「全球經濟面臨重大向下修正風險」,繼之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世貿組織(WTO)秘書長拉米(Pascal Lamy)警告,全球經濟已經進入「紅色警戒區」,加上G20面對歐債危機、金融體系脆弱、市況動盪等問題,卻提不出任何具體有效解決辦法,終而使得投資人信心盡失。
吳揆昨天在院會中表示,目前智慧電動車還需克服安全、電池續航力、速度、價格、方便性等問題,他指示國科會及經濟部,全力進行儲能技術研發。他說,假如未來綠能產業在儲能技術上有所突破,人類將可有效利用各種綠色能源。工業局長杜紫軍也指出,鋰電池輕薄短小發展及安全是未來重要方向;太陽光電、風電及電動車若有儲電技術,可作短期儲電功能,如此可作尖離峰用電調度,降低台電電力備載的龐大投資。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昨(21)日提示近期台灣經濟所出現的四項警訊,除了訂單、出口成長下滑之外,進口趨緩所反映的投資減緩,IMF下修台灣今年經濟成長至5.24%,使台灣由四小龍第1跌落至第3,都必須審慎因應。劉憶如表示,國際貨幣基金(IMF)甫公布預測中,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由原預測4.3%下修至4.0%,亞洲四小龍,港、星上修、台、韓下修,對台灣而言,這是個警訊。
經濟部昨(20)日指出,美歐債務危機已衝擊實體經濟,使得台灣8月份外銷接單金額年增率降至5.26%,創下近22個月最低,旺季不旺的情況明顯,雖然9月訂單可望回升,但估計第3季接單成長率仍將降至個位數。經濟部發布最新外銷接單調查結果,副統計長蔡美娜表示,受到美歐債務危機影響,來自美國與歐洲的訂單的成長率在8月都由原先兩位數成長,落到個位數,來自美國的訂單金額年增率降至9.0%,為近十個月首度降為個位數,來自歐洲的訂單也降至8.1%,在此之前成長率經常在20%以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廿日在華盛頓發表最新版的《世界經濟展望》(WEO),首席經濟顧問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指出,全球經濟已進入「新的危險階段」,先進經濟體的復甦步伐顯著放慢,經濟活動減弱並進一步失衡,市場信心大幅下降,財政和金融自今年八月以來明顯動盪,國際社會急需採取強有力的政策來改善前景、減輕風險。
儘管大陸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依然維持9%以上的動能,不過,大陸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賀鏗再度發出警語,點出大陸經濟高成長背後的隱憂,尤其是經濟高成長並沒有為老百姓帶來更多收入,反而財富分配不均,就業情況也不佳,若無法解決這些難題,勢必導致經濟成長引擎缺乏攀升力道,很可能見頂了,未來1至2年將陷入經濟成長停滯的難關。根據中財網指出,賀鏗認為,大陸經濟成長將面臨關鍵的十字路口,雖然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表現依然十分亮眼,但是背後隱藏的危機,依然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