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少了大陸市場 台灣的經貿版圖難完整(工商時報)
 

為了降低對大陸經貿的高度依賴,新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做為驅動台灣下一波經濟成長的引擎。但少了大陸這個板塊,東協市場可以取而代之?值得我們審慎評析。首先,推動新南向政策的主因在於新政府認為台灣對大陸經貿的過度依賴,但這個論述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台灣對大陸、香港、澳門出口雖然占了台灣總出口的40%,但分析其背後的組成內容,中間財、零組件占70%,它們係台灣出口至大陸,加工後再輸出至歐美各地,最終市場並不在大陸。因此,最終產品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只有12%(=40%*30%),意味著台灣在製造上過度依賴大陸為代工基地,但最終品、服務業對大陸的依賴程度仍然不高。

產經解析-破除中國及新興市場的3大投資迷思(工商時報)
 

投資人對新興市場投資產生疑慮,可能多與中國有關:擔心其經濟持續趨緩的問題。尤其可明顯看到,過去曾經大力推動中國快速前進的電力、水泥與鋼鐵製造等產業,如今表現平平,似乎代表經濟成長已經失去動能。中國經濟成長步調趨緩,也不應忽略這個重點市場,此時,反而應該進一步觀察這個全球第2大經濟體經濟轉型的過程。

電動車夯 帶旺稀土金屬行情 (工商時報)
 

電動車市場起飛不僅帶動鋰電池原料需求,就連鏑、釹、鋱等稀土金屬也行情看俏,帶動新一波商品投資熱潮。(2016-10-21)

社論-第3季經濟大幅成長,政府為您做了甚麼?(工商時報)
 

到底哪些因素對於打開悶經濟有貢獻?相信是各界關切的議題。根據主計總處的新聞稿,我們按圖索驥,可以看出比較基期偏低,是造成「數字幻覺」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去年第3季的成長率只有-0.8%,在偏低基礎比較下,容易有好看的數字,因此今年的第4季也應該會有較為好看的數字,因為去年第4季經濟成長率是-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