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寬鬆效果遞減 歐元區成長恐七年最低(工商時報)
 
受到全球貿易紛爭持續、政治動盪不安與汽車業低迷的拖累,歐元區2020年經濟恐進一步放緩。據歐洲央行(ECB)預估,歐元區2020年經濟成長恐放緩至1.1%,不如2019年的1.2%與2018年的1.8%,但與OECD預測相同。英國《金融時報》的預測則更悲觀,該報訪調34位經濟學家的結果顯示,歐元區2020年經濟成長預估不到1%,增速恐創七年來最低。
印度和中國經濟同病相憐(工商時報)
 

全球經濟遭遇逆風的關鍵病灶,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一個是逾14億人口的中國,一個是近14億人口的印度,兩國均深深陷入經濟結構轉型的震盪期。中國與印度兩個人口大國的經濟動能衰退,是去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低迷的關鍵因素。兩個國家的出口、投資、消費都疲弱不振,使得高度仰賴中國與印度採購資本支出產品的歐洲國家,感受最為強烈。中印車市的疲弱,直接影響到提供生產設備、關鍵零組件、甚至整車出口的德國汽車業,美國車市雖然相對受到影響不大,但是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因為在中國銷售量大跌,使得兩家龍頭車廠都面臨到零成長的威脅。

2020年新經濟投資三大趨勢(工商時報)
 

截至2019年底,全球市值前十名仍以新經濟相關個股為主,包含美國的Apple、Microsoft、Google、Amazon、Facebook與中國的Alibaba、Tencent,顯見新經濟仍為資本市場的主要焦點。根據相關整理資料,電商、支付、雲計算就市場規模、滲透率與成長性來看為未來最具發展性的三大新經濟領域。搭配國家發展來看,2020年新經濟投資有三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