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聯準會面對的通膨壓力(工商時報)
 

去年疫情爆發後,美國為降低經濟衝擊與避免永久性傷害,採取高壓經濟(high-pressure economy,即設法讓經濟過熱一段時間)策略,除聯準會將利率維持在近零水準與無限量化寬鬆(QE)創造極寬鬆的貨幣環境外,聯邦政府陸續推出大規模援助措施

10月工業生產指數 連21紅(工商時報)
 

經濟部23日公布10月工業生產指數為134.93,雖較前月下降,但仍創歷年同月新高,年增11.25%、寫下連續21個月正成長。經濟部表示,雖遇上歐美年終採購旺季、農曆春節前的拉貨效應,但全球經濟仍面臨變種病毒肆虐,以及供應鏈失序等不確定因素,預計11月表現持平,但全年表現仍有機會突破歷年新高。

歐洲經濟引擎生鏽(工商時報)
 

國際貨幣基金(IMF)日前將德國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從3.6%下修為3.1%,並預期德國到明年底之前,雖還能維持與英國和法國一致的復甦步調,但2023年開始恐落在英法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