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疫情期間缺車陰霾,加上進口車大量到港挹注,2023年全台新車掛牌量衝上47萬6987輛,年增11%,創下自2005年掛牌量51萬4626輛以來的18年新高。
全球新能源車浪潮驅動,國內2023年含油電混合及純電車的電動化汽車市場規模衝破12.5萬輛新高、年增34%,市占衝上26.3%,其中純電車銷量近2.55萬輛、油電混合車達9.98萬輛,同為史上最高量。
Gogoro「電池瘟疫」連連,去年11月至今,超過500多名車主回報行駛途中突然斷電,導致追撞或自摔,車主卻只能在有問題的電池做記號,互助提醒。交通部表示,要求睿能、宏佳騰、山葉、台鈴4家業者,在19日前提出召回改正計畫。
電動機車新年度地方補助陸續出爐,目前已公告的5個縣市政府,北部僅新北市政府環保局補助拍板19000元,金額居全台之冠,其餘4個縣市分別為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巿、屏東縣,呈現「南快北慢」的有趣現象。業者也盼各縣市盡速定案,避免衝擊年前買氣。
自行車雙雄巨大(9921)、美利達(9914)受到歐美客戶持續去化庫存影響,今(10)日公布2023年12月營收分別年減逾25%及56.5%。其中,巨大集團2023年合併營收769.5億元、跌破800億元大關,年減16.4%;而美利達集團2023年合併營收271.63億元,年減26.4%,雙雄去年營收雙雙年減兩位數。
電動車產業已成為各國角力的賽場,且由於各國對關鍵礦產遭到地緣政治干擾的擔憂,令回收電池內的鋰、鈷、錳等金屬成為顯學。中國做為全球爆發性成長最大的電動車強國,在動力電池「退役潮」帶動下,預料2030年中國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將突破人民幣1千億元。
美國眾議院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警戒擴大至成熟製程,且已形成跨黨派共識。中共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兩黨領袖近日共同致函拜登政府指出,美國應採取更強硬的措施,防止中國在成熟製程晶片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呼籲透過加徵關稅等新制政策,降低市場對中國低階晶片的過度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