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公布,11月新車掛牌數年減13.5%至105萬輛,連二個月下滑。(2020-12-18)
北市再度購入16輛電動公車,分別配置於大台北公車236區及251區路線營運,並首創導入智慧充電排程,預計2022年可達529輛電動公車上路營運。(2020-12-29)
面對人類百年來最大移動變革——車輛的電動與智能化,柯氏兄弟如何替光陽這艘半百巨輪裝上翅膀,植入全新DNA,打造出完美轉型的艦隊,在每個創新與挑戰中,續寫光陽篇章?
外界原本預料2021年經濟部工業局電動機車補助應會調降,但政策可能出現轉彎;據知情官員透露,為搶救電動機車產業,經濟部提報行政院的電動機車購車補助建議方案維持不變,重型、輕型的購車補助擬維持今年的7,000元。
瑞銀台灣策略暨非科技產業分析師陳玟瑾指出,台股散戶資金不斷進場,一般投資人「減持債券商品、增持風險資產」已成顯學,將扮演2021年指數再攻要角;尤其看好工具機、自行車兩大次族群前景大好,睽違五年,指標股可望帶動傳產風華再現。
鴻海成立電動車開放平台聯盟「MIH聯盟」,將全力衝刺電動車及自駕車市場,根據目前公布的名單當中包含車用傳動軸及變頻器大廠DANA,以及近年來崛起的電池大廠寧德時代。
歷經9個多月談判,英國與歐盟終於宣布達成脫歐貿易協議,擺脫「硬脫歐」惡夢。而談判峰迴路轉,最主要的原因是達成協議符合雙方利益,雙方都承受不起「硬脫歐」的後果。人人都不希望看到英國無協議脫歐,也就是「硬脫歐」。若是「硬脫歐」,那麼自2021年1月1日起,英歐雙方貿易關係將重新回到世貿組織框架內,需要重新實施邊檢、徵收關稅,貿易成本會大幅上升。
產業焦點除了川普時期已開始著手的醫療物資、5G、人工智慧之外,對電動車、再生能源加強扶植將是拜登政府產業政策最主要的變化。無獨有偶,根據中國的《十四五規劃》,5G、電動車、新能源、綠色環保同樣是中國政府預計大力培育的產業,另外生技、新材料、精密機械、航空航太也被列入重點行業清單中,從兩大國政策動向可知,未來5G、電動車、新能源將是發展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