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防疫政策趨嚴 新車掛牌數連二月走低 (經濟日報)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公布,11月新車掛牌數年減13.5%至105萬輛,連二個月下滑。(2020-12-18)

電動公車反應佳 北市再購16輛 (聯合報)

北市再度購入16輛電動公車,分別配置於大台北公車236區及251區路線營運,並首創導入智慧充電排程,預計2022年可達529輛電動公車上路營運。(2020-12-29)

更多>>
光陽學霸兄弟植入創新DNA,再創台灣機車龍頭盛世!(遠見雜誌)

面對人類百年來最大移動變革——車輛的電動與智能化,柯氏兄弟如何替光陽這艘半百巨輪裝上翅膀,植入全新DNA,打造出完美轉型的艦隊,在每個創新與挑戰中,續寫光陽篇章?

電動機車補助 傳經部不降了(經濟日報)

外界原本預料2021年經濟部工業局電動機車補助應會調降,但政策可能出現轉彎;據知情官員透露,為搶救電動機車產業,經濟部提報行政院的電動機車購車補助建議方案維持不變,重型、輕型的購車補助擬維持今年的7,000元。

更多>>
自行車供應鏈 要漲價了(經濟日報)
鋼價上揚,自行車供應鏈也喊漲。在原材料與匯率因素影響下,自行車成本拉高,同時嚴重供不應求下,明年新年度車款推出時,自行車報價可望反映成本、調高售價。
 
 
據了解,鏈條大廠桂盟已經在法說會時宣示明年將調漲售價3%;另外,美利達(9914)也表示,在新年度與合作夥伴議價時,將會適時反映成本,對於漲價抱持正向肯定態度。
傳產風華再現 工具機、自行車前景大好(工商時報)

瑞銀台灣策略暨非科技產業分析師陳玟瑾指出,台股散戶資金不斷進場,一般投資人「減持債券商品、增持風險資產」已成顯學,將扮演2021年指數再攻要角;尤其看好工具機、自行車兩大次族群前景大好,睽違五年,指標股可望帶動傳產風華再現。

更多>>
威潤奪日車聯網大單 創百億商機(工商時報)
車聯網品牌威潤16日傳捷報,奪下日本最大汽車零件製造商、也是知名一階供應商(Tier 1)的摩托車車聯網專案,雙方將攜手在印尼導入摩托車監控ODM產品,預估自2022年起,三年內將創造10億元以上的營收,同時瞄準整個東南亞每年超過1,300萬輛的摩托車新車市場,相關市場規模粗估至少有百億元以上的商機。
強茂、台半 切入鴻海MIH聯盟(工商時報)

鴻海成立電動車開放平台聯盟「MIH聯盟」,將全力衝刺電動車及自駕車市場,根據目前公布的名單當中包含車用傳動軸及變頻器大廠DANA,以及近年來崛起的電池大廠寧德時代。

更多>>
硬脫歐代價大 雙方讓步求解脫(中國時報)

歷經9個多月談判,英國與歐盟終於宣布達成脫歐貿易協議,擺脫「硬脫歐」惡夢。而談判峰迴路轉,最主要的原因是達成協議符合雙方利益,雙方都承受不起「硬脫歐」的後果。人人都不希望看到英國無協議脫歐,也就是「硬脫歐」。若是「硬脫歐」,那麼自2021年1月1日起,英歐雙方貿易關係將重新回到世貿組織框架內,需要重新實施邊檢、徵收關稅,貿易成本會大幅上升。

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新機會(工商時報)

產業焦點除了川普時期已開始著手的醫療物資、5G、人工智慧之外,對電動車、再生能源加強扶植將是拜登政府產業政策最主要的變化。無獨有偶,根據中國的《十四五規劃》,5G、電動車、新能源、綠色環保同樣是中國政府預計大力培育的產業,另外生技、新材料、精密機械、航空航太也被列入重點行業清單中,從兩大國政策動向可知,未來5G、電動車、新能源將是發展重點。

 
 2025上海國際汽車零配件、維修檢測診斷設備及服務用品展
日期:2025年11月26日至29日
地點:上海國家會展中心(NECC)
 
 經濟部因應美國關稅政策之相關補助資訊
 ★《車輛工業月刊》電子版已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