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豹路虎 中國業績旺(工商時報)
 

儘管今年上半年中國車市產銷增速明顯回落,但豪華車品牌卻風景獨好。捷豹路虎中國宣布,今年上半年公司業績亮眼,共交付18,508輛汽車,年增高達48%。路虎、捷豹雙品牌協力發揮強大市場效應,分別創下16,322輛與2,186輛的銷售紀錄,年增高達50%與44%。  

韓第2季經濟成長 減速(工商時報)
 

南韓央行周三公佈,第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季增0.8%,較第1季的成長1.3%明顯減速,主要是因為近來韓元兌美元升值,再加上美國經濟不振及歐債危機不斷打擊海外需求所致。此一情勢發展也使南韓升息壓制通膨的工作變得更為複雜。第2季南韓GDP較去年同期成長3.4%,年增幅同樣小於第1季的4.2%。  

韓歐盟FTA生效後,韓國汽車業積極拓展歐洲市場(駐韓國代表處經濟組)
 



據媒體報導,韓歐盟FTA生效後,歐盟汽車零組件平均4.5%之關稅將調至零,整車10%關稅也將於3至5年內逐年撤除,且歐洲汽車市場年平均規模為1,500萬輛,為韓國市場160萬輛規模之10倍,韓國汽車產業為最大受益產業。

 

審慎看待當前台灣景氣(工商時報)
 

經建會昨日發布6月份景氣概況,結果持續亮出代表景氣穩定擴張的綠燈,但值得注意的,是景氣領先指標(6個月平滑化年變動率)則持續走跌,這已是連續19個月的下滑。領先指標長期的下滑,自然不能視為一件小事。 持平而論,台灣的領先指標走緩,一方面是源於國際大環境,另一方面也與國內需求的走勢有關。在國際情勢方面,這一年多來美、歐陸續受到政府債務的拖累,債務危機忽而有解,忽而破局,全球經濟始終是烏雲罩頂,這使得美、歐經濟難以走強、失業率居高不下。在這個大環境之下,近年美、歐消費難以強勁復甦,影響所及,台灣外銷訂單、存貨率、加班工時等領先指標的重要構成項目連連下降,從而使得台灣的領先指標出現連續19個月的下滑。 

免驚!經部:我生產動能優於日星(工商時報)
 

我國6月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為3.61%,增幅儘管創22個月以來新低,不過經濟部強調,新加坡與日本公佈最新5月工業生產指數均呈現負成長,顯示我國生產動能仍維持在一定水準之上。經濟部統計長黃吉實表示,亞鄰國家公佈最新5月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新加坡負17.5%、日本為負5.5%、南韓年成長8.3%,而我國5月為7.56%、6月為3.61%,大陸則保持高度成長,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在6月仍有15.1%。 

LED補助政策 籲立即啟動(旺報)
 

億光董事長葉寅夫昨天重砲批評政府在再生能源政策補貼,重太陽能輕LED照明;他認為,台灣是世界LED產量最大的國家,非常有機會站上全球LED領導地位,呼籲政府應啟動「舊燈泡換新燈泡」補助政策,全面刺激LED照明市場,帶動國內LED產業,「政府現在不做,會對不起下一代。」 

丹麥將成為歐洲電動車聯絡中心(中央日報)
 

歐洲電動汽車網絡中心的目標是,推廣以綠色方法式來運輸貨物,同時推廣駕駛人多採用電動車為交通工具。丹麥Høje - Taastrup直轄市將成為丹麥的電動車中心。丹麥新聞網站 business.dk報導,丹麥Høje - Taastrup市(包括部分哥本哈根首都地區)的歐洲電動汽車網絡中心,其運作範圍包括,從北方的奧斯陸開始,直到南方的鹿特丹,進一步還包括英國的沿海岸線城市。Høje - Taastrup直轄市與11個歐洲夥伴合作夥,現剛獲得歐盟資助的“推廣北海地區電動車”項目經費,目的是確保該地區,增加使用電動車,同時確保未來貨物運輸將更加節能。
 

德旭光電獲台灣優良企業品質獎(工商時報)
 

該公司長期以來致力於光電相關產品如影像擷取裝置、影像辨識檢測設備、影像顯示驅動板等研發,於2008年積極投入LED照明領域,2009年3月首批LED燈管上市後,即深受矚目,除國內市場外,並外銷歐美日等國,市場擴展極為迅速。該公司以電池與充電式變焦頭燈、可拆換電源LED日光燈、及LED輕鋼架燈等3項產品,榮獲台灣優良產品金牌獎,深受注目。  

台塑化、Kraton 合攻高階橡膠(工商時報)
 

台塑化六輕高階橡膠投資加速開跑。美國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tyrenic block copolymer)大廠Kraton Performance Polymers, Inc及台塑化宣布,雙方在麥寮合資設廠的架構協議已告完成,此合資廠將生產氫化苯乙烯嵌段共聚物(HSBC),雙方各出資50%,年產能達3萬噸。Kraton、台塑化預計年底前完成協議的各項文件,新廠可望在2013年下半年投產,總計投資規模約1.65億至2億美元。這也是台塑集團繼DRAM、越南鋼鐵事業外,另一國際策略結盟新領域。 

台韓合作 太陽能硬起來(工商時報)
 

太陽能目前只有最上游多晶矽與終端品牌在賺錢,至於矽晶圓、電池和模組都不賺,這些正是台廠的強項;韓國人很聰明,只做多晶矽和品牌這,除了OCI,包括LG和漢華也都會投入多晶矽領域。因此他認為,台灣未來長遠上可和韓國合作,雙方產生互補。 

造船、汽車 推浦項成新霸主(工商時報)
 

中鋼高層分析,台灣、韓國鋼廠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台灣下游多屬於中小型廠商,用鋼量較少,不像韓國浦項、現代及東國等大鋼廠下游廠商,多是大型造船、汽車及家電產業,包括三星、現代集團等,其中造船每年建造量達1,500萬公噸以上,汽車年產量也高達400萬輛以上,與台灣每年產量30多萬輛,有天壤之別。  

韓媒:10年陸新能源產業大好(旺報)
 

韓國媒體報導,今年上半年韓國造船業獲得全球船舶訂單的一半以上,自2008年後終於超過中國,重返全球第一,而認為下一步會被中國超越的,恐怕是新能源產業。 不過,三星經濟研究所最新的問卷調查表示,在256名CEO中,有35.9%的CEO預測10年後中國會趕超韓國的產業是「可再生能源產業」,也有39.5%的CEO表示,將擴大對中國的投資,只有7.4%會縮小投資規模。而韓企準備擴大投資大陸市場時,最看好的領域依次是銷售的53.1%、生產14.1%,研發僅有6.6%。 

產業太集中 台灣出口輸韓國(工商時報)
 

台灣出口趨緩,今年上半年成長16.9%遠低於南韓的24.4%,經貿高層昨日指出,台灣半導體及面板占出口比重仍高達1/4,但南韓半導體、面板、汽車、船舶、手機占出口比重皆在5%~8%之間,出口過度集中是導致台灣出口不如南韓亮麗原因。  

談FTA 應更重視非關稅障礙(工商時報)
 

面對韓國積極與歐盟、美國等我主要貿易國簽定FTA,為免國內產業受創太深,經濟部急起直追對外洽談FTA或經濟合作協議,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副研究員李淳指出,政府在擬定FTA洽談時,除了注意要跟誰談外,更應消除非關稅貿易障礙。  李淳說,等到關稅都降為零後,FTA,還剩什麼?答案是,消除非關稅貿易障礙,而非關稅貿易障礙是涉及高度技術性的細節,因此,他認為,未來,政府在擬定FTA洽談時,應更加注意非關稅貿易障礙的問題。  

在WTO狀告歐盟 陸首仗告捷(旺報)
 

世貿組織(WTO)15日裁定大陸與歐盟關於螺栓和螺帽等緊固件的貿易爭端訴訟,大陸勝訴。這是大陸在WTO首次對歐盟贏得勝訴,大陸商務部條約法律司負責人對此裁決表示歡迎,並稱此案中方勝訴具有重大意義。因這將使歐盟在修訂貿易法之前,無法再次提出反傾銷案。